

社會新聞 撰文:李慧妍 2016-07-03 08:00 最後更新日期:2016-07-03 09:13
一塊電動座廁板,原來可為一眾佝僂老人、身體殘缺人士「送暖」。 煤氣公司義工隊,近期透過籌款,為本地合資格的護理院舍,捐贈電動智能廁板,並安排職員義務負責為受惠社福機構提供建築及工程指導,如水、電安裝等。義工林可寧與鄧建邦(Kenny)表示,在付出愛心的同時,得到受助者一個微笑、眼神的肯定,足以推動他繼續投入義工服務,「很開心、很滿足。」

林可寧(左)與鄧建邦(右)加入義工隊後,就積極利用公餘時間服務社區。(陳焯煇攝)
當有煤氣事故發生,煤氣公司職員就會即時到場搶修,然而他們除了24小時隨時候命,公餘時間還組成「煤氣溫馨義工隊」,為長者和傷殘人士「送暖」。
義工隊成員Kenny在單親家庭長大,自幼與母親相依為命。8歲那年,媽媽帶Kenny到老人院做義工,陪長者聊天、收拾房間。在母親的潛移默化後,他在大學時,與朋友到內地農村的小學義教半年,更不時與學生以書信談心。做義工不求回報,在付出愛心的同時,得到受助者一個微笑、眼神的肯定,足以推動他繼續投入義工服務,「過程中不斷學習,令自己成長,當我看見身邊的朋友也受感染,加入義工服務,很開心、很滿足。」
做義工並非單方向服務,Kenny在盲人觀星活動深有體會,「我們一對一帶着盲人在凌晨夜行,怎料有義工怕黑,反而靠盲人帶領走完全程。」這種互助形式,令他學會用心感受不同弱勢人士的處境。

林可寧每月會做2至3次義工服務,又會帶上兩個兒子一起做義工。(陳焯煇攝)
身為「煤氣溫馨義工隊」主席的林可寧,因「貪方便」加入公司的義工隊,首次任務就是探訪各區長者,派300份「愛心湯」,一做就廿年,「每年會派10個月,周六到公公婆婆屋企,他們常常拉住我們聊天,不讓走。」林分享說,與長者最易相處,他們會將義工當子女般看待,促膝長談。相反,和青少年溝通就很易「碰壁」,「曾有義工看到新聞報道,說不明為何有人願意賣腎買iPhone,即被青年反駁。所以與他們溝通,需要時間和技巧。」
捐贈電動智能廁板 環保又貼心
據國家地理學會資料顯示,全球每日約有27萬棵樹被砍掉或沖走,當中約10%為廁紙。有見及此,煤氣公司由2013年起舉辦「電動智能廁板捐贈計劃」,透過公司與員工合理籌款,為本港的護理院舍捐贈具備水力潔淨及暖風烘乾功能的電動智能廁板。Kenny指,接到院舍申請後,會先到場視察環境,記錄各式馬桶形狀再安排人手安裝,又以工程師的專業知識提供水、電方面的指導,2年間已安裝逾200塊廁板。
目前已有多間護理安老院舍、傷殘人士宿舍及康復中心安裝電動智能廁板。香港耀能協會禾輋宿舍半年前接受該捐贈計劃,已更換2個電動智能廁板。主任蘇美慧表示,約10名患輕度殘障人士受惠,「以前護理員帶舍友如廁,又要為他們作清潔,一般要半小時。但現在舍友只需按控制板,即可自行清潔,減輕護理員工作負擔。」

Kenny主要為「電動智能廁板捐贈計劃」審核申請及監督安裝工程。(鄭劍峰攝)

Kenny(右)於2008年到內地北京及內蒙古的小學,教學生英文。(陳焯煇攝)